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品主要分為下列幾項:繪畫,書法,古冊,文書,漆器,玉器,銅器,和瓷器等。故宮文物於1948年後陸續來到臺灣,成為臺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的一部分。今日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主體,主要是匯集了來自北平、熱河、瀋陽三處清宮之文物。以下分成四大段來說明其歷史源流及重要性:

(一) 故宮博物院簡史

1. 肇始:國慶大典 故宮肇建

故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滿清時代的紫禁城,僅供皇室貴族觀賞。國民政府成立後,為了讓故宮的國寶可以供一般民眾觀賞,所以於1925年10月10日雙十國慶日舉行開幕大典,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接收故宮博物院,明定故宮直隸於國民政府。

2. 抵臺:精品運臺 建館復院

1948年,國共戰爭形勢逆轉,故宮理事長主張將部分館藏運送台灣,共分成三批,超過千餘箱的文物抵台。為了吸引中外人士參訪,於1961年開始籌劃於臺北近郊外雙溪興建新館,1965年興建完成,當年11月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新館落成揭幕;當日展出之法書、名畫、銅器、織繡、瓷器,以及玉器、珍玩、圖書、文獻等各類文物,共1,573件

翠玉白菜 三彩馬球仕女俑 唐 白瓷雙龍耳瓶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

3. 開展:根深本固 全面發展

除了原先的文物之外,故宮也接受國內外收藏家以其珍藏之器物、書畫、善本舊籍捐贈、寄存,使得館藏更加豐富,並且換裝文物儲存箱,營造良好的儲存環境;不僅有常態與專題展覽還安排中小學生免費參觀活動,期以文化藝術知識植根。選送同仁出國進修考察,培育專門技術人才並且推動國際博物館與學術交流。1983後,故宮改隸行政院,將典藏展覽空間設置為恆溫恆濕環境;不斷更新科學設備,以最先進器材維護歷史文物。

牧馬圖 唐人宮樂圖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

4. 轉型:深耕在地 邁向國際

為平衡台灣南北文化建設,於2015年嘉義縣成立故宮南院,規劃「大故宮」計畫,延長開放時段,改善觀眾接待空間。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亞洲文物菁華,浩瀚豐富,守護人類文化史、藝術史的瑰寶。未來將推動新故宮計畫,強化其成為國際矚目之博物館應有的專業與高度。

(二) 故宮文物修復部門

文物修復科隸屬於登錄保存處*,在博物館裡面,有許多不同的工作人員,各司其職。一進到展場,就有販售門票的人員,入口處有安全維護人員,再進到展場裡面,有更多的協助、導引人員,看起來似乎平凡無奇,但是一件文物要能夠掛在展場裡,背後其實要很多人共同的去協助與策畫,首先是「策展人」,策展人就像是一位說故事的人,他會有一個想展覽的主題和其故事,主題決定了之後,他要去挑選文物,挑選文物的過程通常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達成,有時候時間會拖非常長,有時比較幸運,文物是完整美好的,但是有時文物是破損的,這時修復師們就要去仔細檢查並做修復,修復完成後才能展出,其過程可謂是非常的繁複。展場的布置也是非常不簡單,所需要的人力非常多,展場的光線、溫度、濕度都需要列入考量,什麼樣子的環境才不會對文物造成傷害,所以參觀者會發現故宮裡面許多的展場光線都很微弱,因為這樣才能保護文物,避免造成傷害。

故宮目前有六位文物修復師,他們可以說是文物的醫生,修復受損的文物讓它們的生命得以延長。,書畫修復這個工作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從東漢開始有紙張的發明開始,就有類似這樣的工作,所以已經有一千七百年的歷史,以目前國內的博物館來說,故宮博物院的人員算是最多的。。

* 文物修復部門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維護文物的安全、保存文物的壽命,如此才能有展覽; 部門裡面總共有四間修復室,修復師們在故宮裡面屬於幕後工作者,他們的工作場所也是比較隱密的,必須經過正式公文的申請並且得到院長的核准才能看到整個修復的場域。

☞更多資訊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