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護室環境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42.html


國立臺灣博物館簡介

台灣最老的博物館、其實它是日本人在殖民時代的時候,想要展現台灣這個地方的人文、地理、生物等等的樣態所建置的博物館。

當時本來就是想要做一個陳列、希望透過一些研究採集,把台灣的樣貌呈現出來,後來就包括一些他們怎麼治理的成果,也會把它放在這個博物館裡頭,這個博物館它就是一個自然史博物館,比較適合稱作現代知識的啟蒙地來做一個自居。

在日本人來之前,台灣早期的科學,比較沒有受西方科學的影響,所以它的建築物本身,都會有一種新古典的風格,就是希望能夠把歐風帶進來,感覺是在那個年代,覺得是一個很摩登的一個表徵。

我們的藏品,其實也都是在那時候。起先滿多日本人去做採集,陸陸續續到戰後,還是有很多的研究人員去採集和蒐集,所以我們的部門,其實不只是人類學而已,當然人類學的部分還是居多。

當然還是有一些動物學、地質學和植物學等等的展品,我們今天可能就人類學的部分作討論就好了。其他學門、你們如果有興趣的話,可能就需要再找其他部門,回答你們一些比較深入的問題。

鎮館三寶

我們比較著名的成果就是藍地黃虎旗、我們在前幾年做這個修復,然後去做展示。是跟歷史比較有相關,它就是見證台灣民主國成立的旗子。

另外還有就是鄭成功畫像,你們除了在課本之外,就連洋芋片包裝上,都有看到鄭成功畫像。

最後就是康熙臺灣輿圖,是最早描繪台灣的樣貌的古地圖。

這三件就是我們的鎮館三寶。

鄭成功畫像 康熙台灣輿圖 藍地黃虎旗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42.html

我們在幾年前已經做了一系列的歷史研究調查和科學分析,然後去做修復,其實修復只是在藏品研究中的其中一項,我們會以改善他的狀況為主要目的,如果是比較重要的產品,我們會用專案的方式去委託團隊來進行。

其他的部分,就在我們館內自行修復,我們跟故宮的那邊比較不一樣,故宮他們是專職的,有非常多人像你們訪問過的洪老師。他們是每天專心地在做修復的動作,就像外科手術ㄧ樣的專門。

理想上當然是每個部門都有編制是最理想,如果每一個材料都有一個專門的人專心去做,這件事情會做的很好,但是我們的編制並沒有辦法這麼做,我們會有像我這樣子的修復師,工作是做綜合性的管理。

如果需要比較深入的去處理某一件的時候,我們就會用專案委託團隊的方式去進行,這可能跟大家平常所想的會有一點不一樣。

修護室環境簡介

你們剛進來這一整棟樓的環境,它其實就是以前的辦公室,因為臺灣博物館以前是在省教育廳下面的組織,他等於是教育部的一份子。

以前兩邊都是辦公室,一邊是教育部的,另一邊就是博物館的,後來是因為我們的庫房空間不夠用,所以我們就把辦公室全部都改成庫房,我們現在的辦公室是在館前路這邊,離博物館本身比較近,目前這個區域就變成是庫房。

目前有一點缺點,你們剛剛進來時就會發現到另外一半是辦公和公務人員走來走去,是比較雜亂的,它其實並不是一個最理想的庫房條件。

夢想中的庫房條件,就是能夠像故宮或是台灣歷史博物館,一開始規劃,就是專門做庫房的。他在整體進出動線的管制,包括上下樓層平台,都會比較理想。

以現實條件來說,我們這個地點在市中心,大家上班都很方便,那也是因為這樣,所以坪數是很珍貴的,我們在空間利用上,會比較節省,盡量讓它的收納空間利用最大化。

本來是沒有這一間修復室,它其實本來是有一個很小很小的房間,大概是這樣子大吧。它就是蓋完庫房後剩下的一個小空間,能夠讓同仁簡單的做一些清理的工作。

後來這個空間還有進一步的計畫,我們之後爭取到一些經費跟機會,來建製這個空間,不過它還是要兼做庫房的準備室使用。

我們這一整棟都會看到所謂的庫房整備室,大部分都會像你們後面那一區整間庫房,進入庫房之前,我們都會先準備。

例如現在這個空間,我們都會將人員或藏品在這個區域緩衝,藏品進出的時候,都會先在這邊做一些處理和包裝,等它確定穩定了,因為外面回來的藏品很容易會有蟲或是霉菌的風險、真的要在這邊先觀察一個禮拜之後,才進到庫區去,免得把蟲帶進去之後,整間庫區就會有這個感染的風險,這其實跟醫學常識有點接近。

比如說人員要操作動作的時候,他就會在這個區域,我們比較少直接在庫房裡頭做相關的工作,因為通常它是兼做準備室,基本上就是一般修復室該會有的配備都會在這裡,那我們就繞一圈,大概講一下。

門口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行政、庶務或簽到區,我們還要做成員的管制,有一些鑰匙、電話,雜物就放在這裡。

再過來的話就是材料區。大家看到這個抽屜或是一捲一捲的架子,這邊是比較小的包裝材料。

再來的話,就是我們的辦公區或是電腦區,有時會有一些要查的資料,要文書處理的地方,就會在這個空間處理。

這個工作桌比較有彈性,我們當時是附一張可以升降的桌子,我們有一些工作需要裁縫機的。我們發覺每一個人的身高不同,我們同仁有個子很高的,又有比較嬌小的,如要符合人體工學,桌子要操作舒服的話,選可升降的桌子,是對大家是比較友善。

再過來的地方,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可以吸磁鐵的場地,顏色為比較中性的灰色,我們如果有比較大的作品,是可以用磁鐵固定在牆上去做拍照。

拍照技術對我們很重要,就是要記錄修復前修復後的比較,我們都要用影像紀錄它的狀況改變。

拍照技術是我們工作上的基本能力、因為空間有限,其實我還做了拉門,一個像是和式門的那種結構。它其實是可以用在裝裱上面,當做晾乾板使用,我們把它做成活動式,不需要的時候是可以收回去的。

再來就是安全問題,因為我們是在地下室,所以會有緊急逃生出口,也就是萬一發生了火警,各位跟我一起爬上去逃生了,因為你們是訪客,我就不會特別告訴你們通到哪邊。

因為它是一個出口,我們還是會擔心防竊等相關的問題,所以就不會特別告訴你們會通到哪裡去。同事知道這件事情,需要逃命的時候可以利用。

那再來的話就是我們所謂的濕區,那其實就有點像是一般的實驗室,平常上科學課時也有類似的設備,就是一些水槽等等,只是我暫時用這個玻璃蓋住而已。這個平常我們是會收起來的。

我們飲用的水就是純水機所製造的,希望就是純的H2O。

再過來的話就是實驗台,我們有顯微鏡,或是要調配藥劑會使用到的電子秤等等,這些都是一般實驗室滿常會遇到的儀器。除此之外,還有乾的藥粉或是其他材料的使用,實驗室裡還有濕區,當我們需要調配溶劑時,就會在這個空間進行。最後面你們看到這個白色的檯子,他其實是叫做工作橋,工作橋會使用在大型的文物修復上,以「藍地黃虎旗」為例,它的尺寸是三百多公分,大約是這個工作檯的兩三倍大,把整面旗子攤開在工作檯上,沿著邊緣工作是一件不困難的事情,但是當我們想要深入到畫面中間的部分時,就會遇到一些問題,此時就會需要協助,因此我們訂做的這個跨橋比工作檯的桌面再高一些,當我們要針對某一個區域或是某一個點做檢測或修復處理的時候就可以爬到橋上去,有時也會使用這個工作橋來置放工具或儀器。

桌面的底下是一個洗槽,我們會用它來清洗織品或是紙張,所以它不是一般的洗槽,它是根據我們修護工作的需求訂做出來的,包含它的尺寸比較大,而且可以旋轉,還可以調整傾斜的角度,如此可以方便把水排掉;同時它可以兼做透光版,有一些作品我們需要利用透光的技術來檢視作品是否有裂痕、修補過的痕跡,或是它的層疊的層次。

以上所說大概就是一般的修護室可以看到或使用的設備,而這台儀器是我們剛新購入的儀器,叫做XRF射線螢光分析儀,它的功能主要是分析材料,透過這台儀器可以分析出製造此文物的元素,還有它可能是那些材料做成,這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判別。XRF有很多種類,早期的是桌上型的,使用上沒有這麼方便,因為你必須把樣品放過去打,而我們購買的這一台有腳架支撐,而且有XYZ軸,它可以針對某個特定區域做立體的掃瞄,透過電腦的分析,可以立即得到一個複合的圖像,也同時可以知道它的材料分布的趨勢為何,所以我們很期待這台XRF射線螢光分析儀可以幫我們做出較為細緻的分析,使文物修護的技術能夠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