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
依據文物的材質,大概簡單分為兩類:有機、無機。 一般來說,90%的文物屬於有機。
所謂有機,主要是指碳氫氧,其他就是歸類屬於無機。 無機,比如說銅、玉器、瓷器,如果是金屬,保存環境也與有機文物不同。
還會看文物的種類做區分,像書畫類的,如紙張、絹、或是絲綢,這種相對濕度都會訂在差不多55%左右,上下5%的差誤。
溫度也是設定在攝氏二十度,上下各2度。 故宮的修復室是很涼爽,終年都維持在溫度22度,相對溼度是58的環境。 就像是書畫跟紙類、漆器等文物,就是比較適合存放在這樣的環境中。
另外,金屬類的文物,像青銅器,它相對濕度就要很低,因為他對水很敏感,容易參與產生「銅器病」,相對濕度維持在四十五以下。
此外,瓷器、陶器和玉器,這類材質基本上是對溫度、濕度比較不敏感。 若是要保存的話,常溫就可以,在故宮的後山裡面,有一個典藏庫,因為濕度比較高,存放的是瓷器類的文物。
除了要被展出的展覽品外,有兩種修復是常常需要被修復,一個是書畫,一個是圖書文獻。
這些文物大部分是清宮乾隆皇帝收藏,而有些畫作可能在唐、宋、元、明、清、這些時代就被創作了。 清代畫家的畫,它就很年輕、在明代就經過兩、三百年。 元代的時候已經經過三、四百年之久,以歲數來講是非常高壽。 人都會死,文物也有它的壽命,所以當它完成後,經過兩、三百年,有些自己老化,有些經過人為這樣使用,有些有可能環境不好會有一些破損,所以書畫修復是一直都在做;文獻也是一樣的,是紙張,有很多的書籍,有可能放進櫃子裡面,受到水的影響、受到重的影響,有些檔案則是被堆疊起來導致變形,因此,和其他文物相比,這兩類最常需要修復。
整個修復的工作從古到今,其實都沒有固定的方法或是一成不變的材料,古時候在使用的材料上或是方法上,變化沒有像現在這麼的快速,現今,可以使用的材料可以說是越來越多,甚至是為了讓修復的文物可以更加完美仿真,合成的材料也越來越豐富,日新月異。 這些新的材料,除了需要透過修復師專業的經驗判斷和純熟的技巧,還要加上嚴謹的實驗來選擇。
每件文物就跟人一樣體質不一樣,一個好醫生不會只用一種方法因應,他會隨著每一個人的條件不同,然後去做調整。 我們做書畫修復或是一般文物修復都是一樣,但它還是有一定的流程,通常用二三十個步驟應該是一個基本的,但有時西會依照文物的狀況決定重複特定步驟或是省略些許步驟。
使用的材料,修復的時候過程也會不一樣。 向我們就不會用相同手法修復絹畫和紙張畫。 有時候修復師亦會根據作品的大小來調整修復方式。
以下為大致的標準修復流程:
修復前 | 修復時 | 修復後 |
---|---|---|
1.使用科學工具 (如 X 光、紅外攝影和微觀分析)檢查文物,以確定惡化的程度和原因。 2.通過記錄物體或場地的狀況,包括以前的任何修復工作,並詳細概述處理方法和材料,保持完整的保護記錄。 3.檔案確保仔細記錄治療程式和材料,以便將來對原始藝術作品的一部分,以及保護者添加或更改的哪些內容沒有誤解。 4.通過研究和培訓,瞭解最新的保護技術和做法。 5.產生物體的視覺記錄以用於識別目的並說明其狀況。 6.提出要進行的工作的建議以及修復完成的報告。 7.聊解他們將保存/修復的文物背景。 8.觀察文物中需要修理的地方。 9.與修復文物的合作夥伴討論。 10.計劃修復時間表和順序。 |
1.用書面報告和照片記錄物件,以利提出修復建議和實際處理的檢查。 2.監控和記錄顯示和存儲條件,使物體處於穩定狀態。 3.提出和估計修復成本。 4.保護者提出工作建議以及關於修復完成情況的報告。 5.恢復文物,使惡化或損壞的物體或結構更接近先前或假設的外觀或功能。 6.有時需要開發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來清潔、支援和修復敏感物件。 7.修補顏色退色的地方, 清掉舊漆, 補漆, 做一些防止文物崩壞的工程。 |
1.組織長期專案的後勤工作,並與其他保護者合作。 2.在專業領域制定並維持適當的標準。 3.就文化資料的安全展覽和運送方式提供諮詢。努力保持每件藝術品的完整性。 4.指導和監督策展人、技術人員和學生工作人員處理、安裝、保護和存儲藝術品。 5.向策展和建築工作人員建議保存程序,如溫度和濕度的控制。 6.提供文物保護的展覽和移動的諮詢。 7.通過研究和培訓來了解最新的修復技術和做法。 8.用報告和照片的方式來表示出文物的修復過程和方法。 9.展示文物。 |
文物在運送途中造成破損有時在所難免,而如何處理也因破損程度不相同而異。 大體上文物展覽概分成兩種狀況,一種是故宮的文物借出去展覽;一種是向其他博物館借文物來故宮展覽。
有一次,大英博物館的文物借來故宮展覽,當修復師們打開文物箱時發現文物有破損。 這時,雙方必須討論因應如何處理與解決。 畢竟文物屬於大英博物館,牽涉很多層面的問題,如保險、責任歸屬等。 倘若對方願意委託故宮來修復,故宮就要把這件事做到好。如果對方不同意故宮協助修復,那麼這件文物就不展出。
另一個經驗,故宮文物送到澳洲新蘭威爾斯藝術館展出,出國前一定會做好修復、檢視,才能出國。 在運送的時候難免會有些小狀況,如果發現有些脫落,可以選擇在當地修復,修復完畢就可以上展場了。
面對緊急處理事件,有一定的行政流程,也需要臨場的反應,還有對文物的了解。 這些都需要仰賴累積經驗,才能因應現場的狀況。
修復師對文物都有一定的了解,當一件文物產生比較嚴重的變化的狀況時,透過肉眼從文物的外觀即可看出來,例如髒汙、水漬、摺痕、裂痕或是斷痕。 然而有時候只有透過肉眼是不夠的,因為人類的視覺敏感度並不夠,修復師常常會透過一些工具或儀器的輔助,舉例來說,用光線的變化,也就是「側光」,把正面的燈光關掉,用手機從側面打光,可以看到文物的立體感,當立體感出來時,就可以看到更多細節,另外一個方式是利用「透光」的方式,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來檢視文物,有時可以看到文物不同的樣貌和它受損害的部分。
以上都是可見光的檢視方法,有時候,修復師還會使用「不可見光」來檢視文物,例如紅外線或是紫外線,透過它們,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損害,然而絕大部分,透過可見光即可判斷需要修復的部分。
大部分人容易混淆文物保存以及文物修復兩者的概念,以下列出兩者相異以及相似之處。
文物保存 | 文物修復 |
---|---|
差異 | |
1. 文物的修復通常是由有專業學術背景的人來執行。 2. 修護已損壞或保護完好的藝術品。 3. 主動積極的態度。 4. 文物保護是一個致力於保護未來文化資產的專業。 5. 致力於藝術品的維護和保存,並防止藝術品受到日後的損壞和惡化。 6. 保持文物的穩定化: 保持文物的原始材料和完整性,並盡最大努力維持原貌的處理程序。 7. 修復損壞並採取必要措施防止或減緩文物進一步惡化的積極作為。 8. 關注於藝術品的長期保存。 9. 透過檢查,記錄,修護和預防性的保護措施達到保護文物的專業。 10. 保護的重點是使用預防性措施來抑制文物或其組件的持續或將來的退化,從而穩定地保存文物。 11. 保護藝術和文化財產需運用跨學科的方法,將藝術,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材料科學相結合,以記錄,穩定和保存歷史文物。 12. 有遠見並採取措施以使文物保持現存狀態。 13. 確保能達到博物館的使命: 使館藏中的物品能保持最佳狀態向公眾展示。 |
1. 藝術品修復通常是由美術師的學徒,受過工匠訓練或只是通過經驗學習的人執行的。 2. 修復已損壞的藝術品。 3. 是被動性的。 4. 文物修復著重於修復作品,使其看起來與原始藝術家的意圖盡可能相似。 5. 採取各種修護措施使文物恢復其原始外觀或功能。 6. 修復是指通常通過添加非原始材料(例如替換丟失的裝飾品)來使文物恢復到已知或假定狀態。 7. 修復是傳統做法,其工作重點是將物體或藝術品恢復到物體的原始狀態,假定的狀態或較早的外觀。 8. 恢復者不關心藝術品的長期保存,而是著重於透過必要的手段將其恢復到原始的美感。 9. 恢復通常會因為顯著的改造和未使用原始材料使其歷史標記消失。 |
相似 | |
1. 他們都試圖維持文物處於良好狀態展示。 2. 他們將藝術品恢復到更好的狀態。 3. 深入對藝術品整個歷史的了解,進而對該藝術品的整體面貌和問題有基本的理解。 4. 保護任何藝術品的首要條件是對其歷史和特色進行嚴謹的評估。 5. 文物保護和修復的技術和方法齊頭並進,兩個領域都是20世紀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 6. 兩者對已經遭受破壞或腐爛的藝術品進行修理或翻新,並嘗試將這些物品恢復到接近其原始未損壞外觀的狀態。 7. 兩者皆會回顧歷史以確定該文物原始的面貌及顯示的方式。 |